网站地图|联系我们
 

名家箴言,智者之语

 

      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过程
作者: 罗炳良  2004年2月27日 《光明日报》

  清朝官方在18世纪中叶主持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不仅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文献,提供了大量研究我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的资料;而且在考究传统学术源流,批评历代学术得失以及考证、辑佚、校勘古籍等方面,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。今天重新考察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仍不难窥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  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二月(公元1773年3月)下诏设立《四库全书》馆始,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(公元1782年1月)第一部《四库全书》竣工,前后经历将近九年的时间,其编纂过程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程序。
  第一,采择与经办内府书籍。清代的内府藏书,大多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旧书,或是清代历朝皇帝下诏编纂的书籍,庋藏于武英殿、懋勤殿、上书房、摛藻堂、味腴书屋等处,供皇帝随时观览。清代内府书籍或经官刻,或由敕撰,普通学者很难看到。清廷将这类书籍全部纳入《四库全书》采择的范围,集中到《四库全书》馆,由总裁指定纂修官专门经办。对于官刻的前代旧书,例如乾隆年间校刻的十三经、廿二史等,大多直接缮写,收入《四库全书》;而对于敕撰之书,除清高宗下诏为《四库全书》临时纂修的《历代职官表》、《河源纪略》等一批书籍直接抄入以外,其余如顺治年间编纂的《易经通注》、康熙年间编纂的《春秋传说汇纂》、雍正年间编纂的《执中成宪》、康熙至乾隆初年编纂的《三礼义疏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通鉴纲目三编》等书,成书时间较早,或者体例不够完善,或者内容有些过时,则予以校勘、增补,然后缮写抄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  第二,采进和办理各省公私进呈书籍。在《四库全书》所采书籍的来源中,各地官府采进和私人进献的书籍所占的比例最大,办理工作也最繁杂。由于各省总督或巡抚采进的图书不免玉石杂陈,真赝混淆,四库馆臣首先加以甄别、校勘和考证,去伪存真,择善而从;继而给每部书撰写出提要,叙述作者生平事迹,记载书籍的源流得失,撮叙著述宗旨和要点;最后提出应刊、应抄、应存等意见,呈送皇帝裁决。所谓应刊书籍,一般来说都是世间罕见,内容有益于世道风俗一类最好的书籍,这类书籍除抄入《四库全书》外,另外再刊刻单行,以广流传。所谓应抄书籍,大都属于发挥传注,考核典章以及诸子百家之言,有裨实用一类合格的著作,可以抄入《四库全书》。所谓应存书籍,系指那些与清代统治集团的价值观念不相符合或者著述寻常、内容上有瑕疵一类不合格的著作,《四库全书》仅收录其书名,称作存目书。各类书籍送呈皇帝审阅之后,作为定本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  第三,抄录和辑佚《永乐大典》传世书籍。从明修《永乐大典》中抄录和搜辑佚书,是四库馆臣从事的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。对于《永乐大典》首尾完整收入的前代佚书,工作比较简单,可以直接抄入《四库全书》;而辑校工作中最为繁难艰巨的则是《永乐大典》中的散篇辑佚,因为前代佚书往往被拆散,按字韵系在《大典》的不同部分,需要辑佚者细心收集原著各条内容,排比编次,复其旧帙,然后才能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四库馆臣发现前代佚书,先要缮写底本,详加校正;再就各书主要宗旨以及著作源流撰写提要;最后呈交总裁勘定,区分出应刊、应抄、应删三种类型,应刊和应抄者缮写正本进呈皇帝,应删者保留书名,作为存目书。四库馆臣的辑佚工作是我国学术史上的壮举,对于保存历代失传古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  第四,查禁和销毁“违碍”书籍。在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过程中,清代统治者对各类书籍进行了极其严格的审查,其主要目的是取缔所谓“颠倒是非”、“违碍悖逆”等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著作。四库馆臣在校阅各类书籍时,但凡发现历代学者撰写的著作有“悖逆”之处,或者编选之书有“违碍”条目,全部撤出销毁。即使已经收入《四库全书》的书籍,在校勘过程中如果发现上述问题,也都部分地抽毁、改易,甚至完全撤出销毁。在这些书籍中,不但直接称呼清朝为“胡”、“狄”、“虏”、“夷”之处要被抽毁,而且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、元朝之处也要被删改。禁书与抽毁的结果,一方面使许多有学术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,另一方面使大量书籍失去本来面目,给《四库全书》的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。
  综观清代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。其一,清代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集中了当时一大批学有专长、富有盛名的学者,如戴震精于算学,邵晋涵精于史学,周永年精于辑佚,任大椿精于典制名物等等;又设立总裁官、副总裁官、总阅官、总纂官、总校官等360余人组成的庞大书馆,各司其职,分工协作。正是由于清廷较好地组织各方面力量,才保证了这项修书工程的顺利完成。其二,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到清代中叶,面临着全面清理与总结历代学术思想,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紧迫任务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由国家大规模收集和储藏古代图书,适应了清代中叶全面清理与总结历代学术文化的社会需要。不能把清代编纂《四库全书》仅仅归结为推崇汉学,或者认为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!其三,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给予后来学术发展较大的影响。大批学者把主要精力用于搜集、辑佚、考证、注疏、校补古籍方面,使中国古代考证学、辑佚学、校勘学、目录学在理论和方法上趋于成熟,形成专门学问。《四库全书》的出现,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具有多方面促进作用,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,使之形成一门内涵丰富、颇具价值的“四库学”。